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(chuàng)建賬號
登錄西藏是一個篤信萬物有靈的地方,長期與群山、湖泊、草甸、藍天為伴,與駿馬、雄鷹、獒犬、牛羊為友,自然界的一切在藏民眼中都是神的子民,渾身充滿了神性。
在西藏,人們敬畏神山:岡仁波齊、南迦巴瓦、珠穆朗瑪,都是宇宙中最神圣的彼岸。人們崇敬圣湖:瑪旁雍、羊卓雍、納木錯,都是天底下最美麗的家園。
人們鐘愛石頭:天珠、珊瑚、瑪瑙、硨磲、綠松石,都是神的靈氣聚結(jié)的慧根;人們珍惜植被:煨桑時從草籽、松枝、柏木、青稞、糌粑中升起的靄靄煙霧,寄托了對上天的無限景仰。
于是,在西藏,每一塊石頭,每一滴水都有她的故事,每一個生靈都有她的傳說。
瑪尼石
當(dāng)年,在文成公主入藏時,走過的唐蕃古道上,有一個地方叫做嘉那瑪尼城,距離西寧大約850公里,這是一片石頭的世界,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可以為你講述一段自己的故事。
傳說,300多年前,一世嘉那活佛,在這里撿到一塊天然自顯的瑪尼石,使他頓悟洞悉了此生的使命:應(yīng)于此地利樂眾生,昌盛佛法。從此,他便在駐留此地,以雕刻瑪尼石,平靜度過一生。
活佛的執(zhí)著感染了當(dāng)?shù)氐陌傩?,雕刻瑪尼石便成為一種信仰在這片土地上世代傳承,年復(fù)一年,日復(fù)一日。終于,在結(jié)古鎮(zhèn)邊緣沉雄渾美的高山大坡之側(cè),一座凝結(jié)著無數(shù)信徒心血結(jié)晶的瑪尼石巨城誕生了。
藏傳佛教的信徒喜歡誦經(jīng)禱告,更喜歡將經(jīng)文或者佛像雕刻于石頭上,以表現(xiàn)出對于佛刻骨銘心的崇敬。據(jù)說這種特別的表達方式起源于松贊干布時期。
千百年來,萬山之巔的藏民,一直相信天地有靈,人神感應(yīng),在他們看來,山是神的化身,具有超人的靈性,而山神的肌體——石頭就是神靈的一部分。
所以,愛神,就應(yīng)當(dāng)愛神的一切,于是,將對神的忠貞與對自然的敬畏融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后來的瑪尼堆。
沿著昆侖山脈一路前行,跨過唐古拉山口就進入了西藏腹地。每當(dāng)經(jīng)過山口、關(guān)隘、江畔、村落、牧場抑或天葬場,總會與一座座用石塊壘積成的瑪尼堆不期而遇,藏族稱之為曼扎(意為曼陀羅)或石供。
虔誠的人們在這些石堆上面插上經(jīng)幢,掛滿經(jīng)幡,或者擺置牦牛頭骨,焚香禱告。在晨露夕陽里,在隨風(fēng)舞動的經(jīng)幡和煙霧中,藏民為家人和神靈許下心愿,這一切,構(gòu)成一幅和諧安寧的藏民安居圖。
瑪尼堆
一直以來,在藏民心中,馬尼堆就是一個航向或者路標,被放置在轉(zhuǎn)經(jīng)或者行走的山口或者路口上,為行人標記著行走的路線,指引著歸鄉(xiāng)的方向。
試想,在廖無人跡的高原,四周都是高山草甸,懸崖河谷,時而還會遇到猛禽野獸,見到瑪尼堆,不僅可以提示路線,更可以撫慰內(nèi)心的恐懼。飄揚的經(jīng)幡和沉靜的石堆似乎就是神對子民的眷顧。
因此,藏民每每走到瑪尼堆跟前,總會隨手撿起小石子往上堆積,以為誦經(jīng)一次,然后口中含著“唵嘛呢叭咪吽”六字真言,圍繞馬尼堆轉(zhuǎn)上一圈,視為念過一千遍經(jīng)文。
就這樣,馬尼堆寄托著藏民對于人生航向的探尋,也表現(xiàn)出聚沙成丘的堅定信念。于是,馬尼堆在藏民眼中就決不僅僅只是石頭、土塊,而是人與天對話的橋梁,是自然、神靈與人類交匯的支點,是架構(gòu)在藏民心中的精神圖騰。
虔誠的藏民決不會僅僅止步于只將石頭所累積形成的瑪尼石,更多神圣的瑪尼堆是一塊塊被精心雕刻的石頭,他們有的一字一石,有的六字一石,有的雕刻佛像,有的繪制動物,還有的刻滿整部佛經(jīng)。
通常,藏民們從山上采回大量的葉巖,或者硬度適中的石塊置于家中,在冬季農(nóng)閑之時專心致志地雕刻瑪尼石。在他們看來,每雕刻一筆就代表洗凈身上的一處污濁,而雕刻完一塊瑪尼石,就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。
摩崖石刻
到了拉薩,除了布達拉、大昭寺、羅布林卡之外,在我看來,有兩處景點是決不能錯過的,其一是藥王山南面的摩崖石刻群,另一處是哲蚌寺中的山頂石刻。
據(jù)說,藏民一直認為將心念寄存于石頭上就能真正保存萬年,圣人的神跡因此也常常會在石頭上顯現(xiàn),為后世萬代所膜拜,比如格薩爾的足印、拴馬石印,以及布達拉宮進門處達賴喇嘛的手掌印,等等。
西藏的摩崖石刻大都形成于公元十世紀前后,這得益于當(dāng)時藏傳佛教在社會上獲得了至高的地位,并為各個族群階層所共同接受。在西藏,有各式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線刻六字真言,遍布整面山墻,如查拉魯普石窟廟。
坐落于山腰處的石窟廟,有個奇特的洞窟式造型,廊道巖壁上浮雕著69尊石刻造像,包括松贊干布、文成公主,還有大梵天王以及如來諸佛菩薩等。石窟的中柱與石窟間開鑿的轉(zhuǎn)經(jīng)道通直接通向信仰的發(fā)光地——《甘珠爾》佛塔。
據(jù)說,這座《甘珠爾》佛塔是來自青海玉樹的信徒道登達娃,他用身體丈量著朝圣天路,用額頭敲擊大地計數(shù)著對佛陀的敬仰,用其虔誠朝圣佛祖。
來到拉薩之后,道登達娃就此安家,將所有積蓄化作面對墻壁的日夜錘打、億萬敲擊,終于使得恢弘的大藏經(jīng)《甘珠爾》佛塔在此佇立。
唱歌的石頭
在西藏,你需要親手去觸摸她的冰冷,用腳去踩踏她的堅硬,用心去體驗她的笨重的時候,竟然發(fā)現(xiàn)每一塊石頭的背后,果真還存有如此玄妙的故事和淵源。
比如,在電影《入殮師》里,關(guān)于“父親”的那段感人至深的臺詞:“在很久以前,還沒有文字的時候,人們就會找跟自己心情一樣的石頭,然后贈予對方。收到的一方會在石頭里得到感觸,然后去了解對方的心。例如光滑的石頭,就能想象他平靜的心。凹凸不平的石頭就代表擔(dān)心對方?!?/span>
其實,也正像《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》書中所說的,“一塊石頭,也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,但又可以是最離不開的。信仰可以賦予石頭生命——只要有人的地方,石頭就被雕成大大小小的佛像。藏傳佛教更是把石頭視作有靈性的東西。”
在西藏,只要生命不息,生活延續(xù),就不可能與石頭絕緣。人們通過各種工具,將石頭用于不同的用途,抑或雕琢,抑或累積,抑或撫玩,石頭中所呈現(xiàn)出的無限圖景,其實,只是人們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