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(chuàng)建賬號
登錄好的產(chǎn)品背后還需要一個好的團隊,去進行出色的商業(yè)運作,否則這個產(chǎn)品永遠都在養(yǎng)在深閨人未識。
Uber的故事最早在2009年,兩個創(chuàng)始人在巴黎叫出租車體驗很差。他倆就想能否開發(fā)一個App,按下一鍵,五分鐘內(nèi),一輛車就駛到面前,把用戶送到目的地。
回到舊金山之后,他倆買了幾輛奔馳車,招了幾個人,找了有錢的朋友讓他們把私人司機解雇,試用他們的服務。
用戶發(fā)現(xiàn)用這個服務比自己的司機更方便,就開始有更多的朋友加入,有些司機也要求能不能把這個派單給我,來賺取的收入。
Uber提出的理念就是,打一個車只用按一個鍵就行。這樣一個理念很快到歐洲到全球。
用技術來滿足需求
為什么這么多人追捧Uber?
1谷歌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
2亞馬遜改變了人們購物的方式
3facebook改變了人們溝通的方式
4而Uber一直致力于改變?nèi)藗兘煌ǔ鲂械姆绞?,讓他們享受更可靠,更便捷,更低的價格和更好的服務
為什么Uber能夠在短短五年的時間之內(nèi),得到全球用戶的認可?
讓我們從用戶的核心需求開始談起。
在衣食住行里面的行是很重要的事情,在出行這個方面大家有哪些主要的需求?如果你找到核心的需求,再用產(chǎn)品滿足他,這個事兒就成了。
首先需求就是,當你需要一輛車的時候就有一輛車。車要很快的到我面前,最好在五分鐘之內(nèi)。然后是盡可能低的價格,這個世界上可能只有1%的人說我不在乎價格。以及更好的服務。
這幾點需求,全世界的用戶都是一樣的。
那么用什么方法來滿足這些用戶的核心需求呢?首先講的是技術。
我們在靜安寺,大概距離浦東機場48公里的路程,如果用Uber叫一輛奧迪A6,費用是多少呢?2013年底,豪華車租賃公司是800塊,我們定了600塊,2014年初降到350,今年夏天是250元,是預估的費用。
現(xiàn)在,我們把統(tǒng)一費率取消了,以公里和分鐘來計算。這個價格奧迪A6只比出租車價高三成。
Uber是怎么做到的呢?司機賺800塊時,可能一天只有一趟,越來越多的人使用uber,他一天可以拉很多趟,雖然單價降低,成本主要是油錢,總收入還是會高很多。
這里面的奧妙就是你盡可能持續(xù)提高車輛的利用效率,提高司機的時間使用效率,最后把整個市場做大。
你一定要有一個方式,能夠確保降價之后,給用戶帶來的好處是可以被消化的,是可以通過提高效率來獲得彌補的。這個是技術在背后所起到的作用。
另外一個行業(yè)的例子,可樂在食雜店可能是3.5元,在超市是2.5元,在電商就是1.8元。為什么會這樣?這個背后的本質(zhì)還是技術。
1食雜店進貨成本高,他有采用技術嗎?沒有信用卡,沒有衛(wèi)星,也沒有來計算系統(tǒng)。
2但以沃爾瑪為例,有了計算機系統(tǒng)來幫你管理龐大的經(jīng)銷,你可以管理四千個貨品,你可以進行更大規(guī)模的采購,你發(fā)現(xiàn)采購成本降低了,然后你可以讓用戶享受到更低的價格。
3到了電商就不單單是兩萬平米的大超市,可能一個網(wǎng)站有上千萬個單品,所以他有機會以更低采購價格,和更低價格讓給消費者,這是技術的力量。
打車定價今后會分為Uber式和非 Uber式
我們以傳統(tǒng)的出租車和租賃車為例,這是一個復雜的計價體系。
為什么我們不收空駛費?
在出租車行業(yè),有一個價格叫長途空駛費。上海正常的出租車價格是2.4元一公里,一旦超過10公里,從第10公里開始每公里就是3.6元。
為什么要加價呢?是因為擔心拉了你到10公里之外的地方?jīng)]有回頭客,擔心產(chǎn)生空駛,就讓去的這個人幫我把回來的錢付掉一半,這個合理嗎?
如果通過技術手段,就可以讓司機在第15公里下客人的地方,能夠再找到一個新用戶,把他拉到下一個地點就不產(chǎn)生空駛。
看回整個Uber的計價體系,沒有任何的長途空駛費,也沒有夜間加價。所有那些傳統(tǒng)的公司和非Uber的打車軟件,他們都有這樣的費用。
我的問題是如果你有技術的手段,可以在15公里的地方馬上接另外一個人,你為什么還要再收空駛費呢。
所以在Ube只有起步價,每公里多少錢,當然還有一個取消費,就是為了制約客戶信守合約。而且Uber不僅比出租車低價,車型還更好。
你只有提供這樣一個產(chǎn)品和服務,你才能真正贏得用戶,用戶所追求的東西永遠是物超所值。
價格杠桿來應對需求變化
其實每天主要使用交通工具出行的就是一早一晚,這就是早晚高峰。高峰的時候任何一種交通工具都是超負荷運轉(zhuǎn),低峰永遠有空駛。
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有兩個,一個是用價格的杠桿來調(diào)節(jié)。
我們回到一個典型的現(xiàn)象,早高峰出租車司機不愿意拉。因為平時道路順的時候他可以跑一單50塊,早上交通不好可能只能跑0.5單。又比如,在新年夜,誰都想回家吃飯,沒有激勵我為什么過來干這個活。
這個時候價格杠桿就是一個很好的機制,如果他不想干活的時候讓他賺更多的錢,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提高價格吸引司機上路,然后提供供給,滿足個人的需求,這是一個特別簡單的道理。
如果大家發(fā)現(xiàn)最近經(jīng)常價格被提高,麻煩大家一起來幫助我們推薦更多車主加入Uber平臺。你自己有車可以加入這個平臺,一旦車輛供應多了之后價格就下來了,大家就可以享受好的服務。
無論傳統(tǒng)的出租車公司還是打著新旗號的打車軟件,我們把它分成兩類,一個是Uber定價,一個是非Uber的。我相信最后所有人的定價都跟Uber一樣的,會取消長途空駛費等費用,會回到以公里和分鐘計價。
技術進步可以消除很多不合理的費用,從而讓用戶分享到產(chǎn)品,然后用動態(tài)的方式去調(diào)節(jié)平衡。在沒車可用,和付多一點點的錢之間,還是后者更受人喜歡。
預約和搶單都是落后低效的模式
一直有人問,在服務用戶和司機派單方式方面,為什么Uber不做預約?
預約真的可靠嗎?如果你在凌晨6點需要一輛車,提前一天預約比早晨5點50打開Uber更不可靠。司機會忘了,會生病,會在趕來的路上拋錨,有可能發(fā)生車禍。
預約是一個相當落后的模式,用戶早晨6點鐘去虹橋機場,司機可能需要5點鐘就需要起床,5點半就要出發(fā),6點把你接到虹橋機場,那時已經(jīng)6點半。
如果這單本來是50塊,司機卻花了一個半小時這跟他期望的每個小時的費用有落差。他通過兩個來調(diào)節(jié),一個是給他補貼,一個是把單價提高。
他的時間是有成本的,車是有成本的,而且他在6點半到了虹橋機場還不確定能不能跟第二個預約的人聯(lián)系上。他會把成本轉(zhuǎn)嫁到消費者身上。
如果我們按一下鍵出租車就來,為什么還要做預約?
為什么不讓司機搶單? 舉個例子,老徐是個司機,我是司機老王,還有鄭小姐,鄭小姐在5點鐘去虹橋機場。
假設廣播搶單,我就在這個樓下,離鄭小姐只有20米,老徐離這個地方有一公里。但是老徐用的是iPhone6 4G網(wǎng)絡,我用的是便宜貨加3G網(wǎng)絡,我的手機慢,最后單被一公里之外的老徐搶到了。
這會產(chǎn)生什么問題呢?更多的等候時間, 980米的空駛, 980米的油耗,980米的空氣污染。如果這個數(shù)據(jù)再乘以每天100萬次,乘以365天,乘以1000個城市,這個浪費是驚人的。
為什么我們不能夠用技術的手段,當鄭小姐按下派單之后,我老王就離20米,直接給到我。
預約和搶單是低效的,如果是低效的就沒有用更好的價格和更好的服務來服務用戶,科學的方式是用技術的方法,就近派單使得所有環(huán)節(jié)的效率得到最大化的利用。在叫車軟件這個行當,未來一定會走向Uber模式。
宏觀角度去看,我們是通過技術,想辦法提高大的供應鏈條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效率,最后真正讓每一方都從中得利。
再好的產(chǎn)品也需要商業(yè)運作
然后談談設計。
好的設計還是加分的。最近這些年硅谷好多公司的領頭人都是好的設計出身。我們最早的LOGO,讓人不忍直視。國內(nèi)很多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不是很在乎設計, LOGO的設計更像隨便畫一個就出爐了。
我想表達的是:在這些好的產(chǎn)品背后還需要一個好的團隊去進行出色的商業(yè)運作。否則這個產(chǎn)品永遠都在養(yǎng)在深閨人未識。
談一談從前年8月26號到現(xiàn)在差不多兩年的時候,我們在中國走過的一些心路歷程。
有人聽過1990這個法則嗎?基本上任何一個事情有1%的作為潮流領先,然后跟風做這個事情,一旦做這個事情會有9%的人追隨,然后90%的人是大眾來跟隨。
1%的人一定是在一定領域有影響力的,你要試圖找到這1%,然后用1%撬動9%,再撬動最后90%。
問題來了,時光回到兩年前的8月,對于Uber來講這個1%是誰?
1第一類是外籍人士,因為上海是Uber進入的第46個城市,當時在紐約和歐美已經(jīng)開使用。還有一些是留學生背景和外國回來的華人。
2第二類人是媒體人,尤其是那些喜歡把國外的東西翻譯到中國來的人,這些人不需要教育他們Uber是什么,他們已經(jīng)相對了解Uber。
3第三類人是公關和奢侈品等行業(yè)從業(yè)人士,他們希望你能有更好的出行服務,尤其他穿著禮服去參加新聞發(fā)布會,總不能從一輛比較臟的車下來,如果這個時候來一個奔馳,你很容易就去用它。
這幾類人都有很強的擴散性。
即便這樣,我們起步的時候也很困難,我們在中國的第一位員工,是在紐約讀書后加入Uber的一個姑娘。那個時候我們只有幾十輛車,我們需要的用戶無外乎是每周多幾百個。
為了找1%,這個姑娘經(jīng)常去參加各種聚會,找媒體人,公關,奢侈品行業(yè)的人使用我們的服務。
大家知道Uber是從2015年開始,從2013年的下半年到2014年的整個上半年我們一直比較低調(diào)。
在運營找合作伙伴方面,沒有因為很急就去不加選擇地合作,最早我們和上海時裝周、特斯拉等合作,也就慢慢奠定了基調(diào)。
之后,就開始慢慢容易了,比如五月初在廣州和《復仇者聯(lián)盟》做活動、北京做人力車胡同游、在杭州做搖櫓船活動、在上海做一鍵呼叫直升機活動。
從2014年下半年以來我們做了不少好玩的活動,2015年更多了。從這些活動中,我們有一些感受:
媒體在發(fā)生變化,社交媒體成為主流。
這十幾年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很大的變化是社交媒體的出現(xiàn)。在沒有所謂的社交媒體之前,人們獲得信息,無論是新聞、活動還是廣告的信息,更多的是單向的。
但是今天,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地發(fā)表意見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社會上整個成功的模式,從正三角(廠商、媒體、用戶)變成倒三角(用戶發(fā)布聲音、影響大號內(nèi)容跟進、普羅大眾)。
所以,設計活動的時候,你不是要去討好媒體記者,而是討好一萬人在社交媒體上去發(fā)聲。
這成千上萬的用戶會影響誰呢?會影響微信的公號,他們會非常快的跟進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有十幾個公號來跟進,傳統(tǒng)的網(wǎng)站就會跟上,然后再返回來影響普羅大眾成百上萬的用戶。
大家有聽說過在5月20號Uber送花的事情嗎?那個比較好玩, 5月20號我們組織了一百多輛自行車給上海的Uber用戶送花。當時有些媒體采訪這個事情,對于任何一個其他的公司來講這是一個你求之不得的事情。
當時我們就邀請媒體人士也一并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, 和我們一起花三個小時來給上海的用戶送花,最后有17位媒體人士參與到整個活動中來。
如果你是一位記者,騎了三個小時一身汗,沒有酬勞,你晚上回家干什么?第一、一定會寫文章,不寫就虧了。第二,這個文章一定寫的比新聞通稿好,因為你參與過有切身的體驗。
對我們來講,你去了解媒體人士的想法,去了解用戶的行為習慣的變化,你才能結(jié)合合作伙伴的需求,更好的設計一個活動。
做很多活動其實我們心里面也是誠惶誠恐。從最早的時候沒有人喜歡你,到開始你做的什么事情媒體過來跟進,這里面要把握這個平衡。
一旦你做了一個不大好的事,可能媒體很快就棄你而去。過去幾年我們感謝媒體的幫忙,也試圖維持很好的關系,因為水能載舟也能覆舟。
Uber可以是一種創(chuàng)新的生活方式
我們希望把Uber無論在全球,還是在中國,能夠塑造一個很創(chuàng)新,一個生活方式的品牌,同時擁有社區(qū)的關愛,有社會責任感,或者對城市有所貢獻的一個內(nèi)涵的品牌。其實離這個目標還差的很遠。
怎么考核上百萬的司機呢?誰有資格來評定司機的服務質(zhì)量?每個用戶,針對每個行程的反饋。誰能幫助這個平臺識別好乘客還是壞乘客,是每一位服務過這個乘客的司機。
所以這個方案就變的比較簡單了。你要把評價司機的權(quán)利交給乘客,把評價每一個乘客的權(quán)利交給司機,這樣你只要設立一個簡單的規(guī)定,雙方就按照這個規(guī)則來做記錄。
我在機制上設定,如果這個司機沒有評價剛剛服務完的用戶,他沒有辦法做下一單生意,這個時候司機一定會評價這個用戶。
我們的用戶當坐完服務如果不評價,這個用戶APP的界面會一直停留,第二天打開還是在這個界面,所以最后百分之百的行程都得到了評價。
即便有一小部分用戶提出反對,我們依然去堅持這個原則。當司機的星級低于4.5就會收到提醒,而低于4星則可能被停掉賬號。而乘客也會注意自己的行為,不會做出過激的舉動。
如果你相信一個東西是對的,如果你相信一個東西對99%的用戶是好的,你要去堅持,哪怕有1%或者5%的人不喜歡。
作為交通出行領域的技術公司,以及作為一個每天都服務成百上千用戶的工具來講,你除了有商業(yè)上的成功,你還要多一點點社會責任感。
社會責任感讓我們更加強大,或者贏得更多團體的信任,獲得更多的支持。
有兩個例子,一個是美國的西雅圖,當我們在這個城市推出Uber之后,這個城市的酒駕降低了10%。
另外一個城市是芝加哥,城市針對出租車的犯罪率減少了20%,在美國有個幾百塊錢的錢是很大的錢。
其實很多人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和Uber完成每天的出行的,比如早晨上班叫輛Uber到地鐵站,所以當一個企業(yè)有機會做一個事情,服務一萬個用戶的時候,對整個城市的規(guī)劃,整個城市交通的設計會產(chǎn)生有趣的影響。
過去二十年我們的交通情況是逐漸的惡化的,不是我們道路修的不夠快,而是道路增加的速度實在趕不上車輛增加的速度。
有什么辦法讓我們減少擁堵?提高我們出行的效率。
如果我們能夠讓原來車里面只坐一個人的,里面多坐幾個人,是不是更少的車輛上路了,是不是城市交通更好了。問題來了,怎么樣能夠幫助車主和想乘車的人能夠拼上?
在你沒有使用技術的情況下是做不到的, 如果有一個平臺可以提前儲存私家車和乘客的信息,雙向的要去什么地方,雙向的聯(lián)系信息都有,然后一按鍵,立即精準匹配,一上車就走,這是不是能解決出行的同時,也能夠幫助城市減少城市商務車的數(shù)量。
團隊:本土化、三人、自組織
下一個談的是團隊。
第一點,本地化。
我們所在的業(yè)務和很多其他的公司業(yè)務都不一樣。因為每個城市情況都不同,每個城市的收入情況、用戶的行為習慣、出租車的情況都不一樣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如果你作為一個Uber公司的管理層,當你想把你的業(yè)務從紐約到巴黎,從巴黎到上海,從上海到長沙,你怎么做?
我們采取的方式就特別簡單,就是用本地化的人,比如上海區(qū),不是要中國人,是要上海人。這個好處顯而易見,誰最了解這個城市?這個城市本地的人。
對我們來講本地化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策略,這個其實也不新奇,如果你是一個做團購的網(wǎng)站,還是一個做外賣的網(wǎng)站,你要了解當?shù)氐娜肆私膺@個業(yè)務。
第二點、三人團隊。
為什么不是30個人呢?你作為一個企業(yè)沒有辦法支付30個人的成本和時間,剛開始3個人盡管累一點,但是能運作,那就從三個人開始好了。
兵貴精不貴多,我們說人多好辦事,其實剛開始人多反而會壞事,人多就會有更多的管理成本,、產(chǎn)生更多的重新性溝通管理工作。
如果你有好的人,可能很快的就建立最好的生意接觸。為什么選投行做運營經(jīng)理和咨詢顧問的人,過來做運營經(jīng)理。為什么不從傳統(tǒng)的管理公司來請管理人員和管理司機呢?
如果我用傳統(tǒng)的方式管理我的車輛,我可能40輛就配一個經(jīng)理,如果有四萬個要有四千個經(jīng)理。我們不是為了特立獨行才不招去管車隊的經(jīng)理,而是我們根據(jù)這個任務需要,什么人滿足這個要求。
第三點、自組織。
如果給了好的人,給了足夠多的授權(quán),讓他在本地化做決定,他就能夠根據(jù)當?shù)氐那闆r很快的作出反應幫你成長。
接下來聊是在谷歌應用的10倍法則。
這個世界充滿了太多平庸,如果你只是想把一個事情比別人好5%和10%,永遠在浪費生明。比平均水平好10倍好20倍,歷史會記住你。
2003年,谷歌過來做工程延伸,說要做一個一百兆的郵箱比別人好一百倍,說別人做個50兆的郵箱你做一個100兆。當時容量至少是別人的20倍,到現(xiàn)在是全球最大的免費郵箱系統(tǒng)。
當你想做一些事情有別于傳統(tǒng)行業(yè)的時候,我做的這個事情有沒有10倍好于別人,這次做的活動有沒有比上次多10倍的人,原來的方法是可以一天過來只增加一百個司機,我做的另外一個方法是一天增加一千個司機,只有這樣,整個企業(yè)才會做出一些有別于平均的事情。
有兩個例子,回到2014年的10月份,那個時候我們在中國的七個城市推一個產(chǎn)品,就是人民優(yōu)步,找有大量的司機到平臺上來服務用戶。
這跟我們此前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樣,之前我們所有的車輛都是跟租賃公司合作的。有人會說不安全,有政策風險,帶來多少收入所有東西都會成為疑慮。
常規(guī)的方法是什么?找3000個大學生分到各個地點拉人進來。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不用3000個人還能拉來司機?這就是我們想的10倍的方法來干。
后來大家想了一個方法,誰是有影響力的私人司機,目標是一些公司的領導,創(chuàng)始人也好,CEO也好。什么CEO會來幫我們開車,肯定是互聯(lián)網(wǎng)行業(yè),而不是大型的國企。
明道的的CEO向暉就讓自己的員工都來注冊,這個方法要比我們做員工的地推高效的多,這1%的人很快給我們幫助到9%。
第二個是很有趣的,所有人都有問,我把它加上來了。6月17日暴雨,我們就把上面車的圖標變成了船。這個不是僅僅好玩,我們來做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清楚量化的目的。
當時是漲價了,當你所有在這個平臺上的車主只是你合作司機的時候,你沒有辦法讓刀架在他脖子干活,所以你用各種方法來利誘他出行。
我們用了很多方法,給用戶發(fā)補貼,發(fā)短信,試用了很多方法以后,發(fā)現(xiàn)其實還有一些人不一定為了錢接人。你沒有激發(fā)出他那一刻,想幫助別人的那種情感出來。
我們希望自己過來做這個動作,能夠讓人在社交媒體傳播,讓更多的上海車主知道。這樣就很快的增加了車的供應量,我們做到了。
最后,我希望作為一個技術公司,Uber能擁抱技術,利用我們所掌握的技術也好,數(shù)據(jù)也好,去更好的融洽司機和顧客的關系,不斷的提高效率,讓用戶享受到更好的服務。
技術是美好的,不是今天,就是在明天改變我們,我們?nèi)肀?/span>
互動環(huán)節(jié)
顛覆式創(chuàng)新研習社: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都水土不服,uber會不會成為google中國第二?
王曉峰:其實除了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,其他傳統(tǒng)跨國公司在中國都做得很好,比如寶潔,但是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貴們總是缺乏耐心,所以本土化需要一些耐心,第二是你會不會授權(quán)、信任本土團隊,三是不是有本地化的團隊,快速適應本地市場,四是團隊有沒有足夠的權(quán)力,讓團隊改變規(guī)則,五是有沒有足夠的錢。
沒有人能夠保證Uber成功,我們至少可以少失敗。
顛覆式創(chuàng)新研習社:uber盈利嗎?準備怎么盈利?
王曉峰:補貼的事情就像開飯館,前三天免費,前一個月5折,但不可能永遠免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