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(chuàng)建賬號
登錄麗江古城位于中國西南部云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,坐落在麗江壩中部,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墻的古城。
麗江古城地處云貴高原,始建于宋末元初(公元13世紀后期),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(zhèn),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,與四川閬中、山西平遙、安徽歙縣并稱為“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”。
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(zhèn),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,明朝稱大研廂,清朝稱大研里,民國以后改稱大研鎮(zhèn)。
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(tǒng)治者姓木,筑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“困”字之故,因此麗江古城不筑城墻。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“鞏本知”,“鞏本”為倉廩,“知”即集市,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。
古街
麗江街道依山勢而建,順水流而設,以紅色角礫巖(五花石)鋪就,雨季不泥濘、旱季不飛灰,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,質感細膩,與整個城市環(huán)境相得益彰。
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,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,不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,也是滇西北地區(qū)的集貿和商業(yè)中心。
四方街是一個大約100平方米的梯形小廣場,五花石鋪地,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。其西側的制高點是科貢坊,為風格獨特的三層門樓。西有西河,東為中河。西河上設有活動閘門,可利用西河與中河的高差沖洗街面。
古橋
在麗江古城區(qū)內的玉河水系上,飛架有354座橋梁,形式有廊橋(風雨橋)、石拱橋、石板橋、木板橋等。較著名的有鎖翠橋、大石橋、萬千橋、南門橋、馬鞍橋、仁壽橋,均建于明清時期。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。
大石橋為古城眾橋之首,位于四方街東向100米,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,因從橋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龍雪山倒影,又名映雪橋。該橋系雙孔石拱橋,拱圈用板巖石支砌,橋長10余米,橋寬近4米,橋面用傳統(tǒng)的五花石鋪砌,坡度平緩,便于兩岸往來。
木府
原系麗江世襲土司木氏衙署,“略備于元,盛于明”。歷經戰(zhàn)亂動蕩,1998年春重建,并在府內設立了古城博物院。
修復重建后的木府占地46畝,坐西向東,沿中軸線依地勢建有忠義坊、義門、前議事廳、萬卷樓、護法殿、光碧樓、玉音樓、三清殿、配殿、閣樓、戲臺、過街樓、家院、走廊、宮驛等15幢,大大小小計162間。
衙內掛有幾代皇帝欽賜的十一塊匾額,上書“忠義”、“誠心報國”、“輯寧邊境”等。有人評價:“木府是凝固的麗江古樂,是當代的創(chuàng)世史詩?!?/span>
明末徐霞客的《滇游日記》曾寫木氏土司宮邸“宮室之麗,擬于王者”。城區(qū)則“居廬駢集,縈城帶谷”、“民房群落,瓦屋櫛比”,可見當時古鎮(zhèn)已有名。
福國寺五鳳樓
原名法云間,位于黑龍?zhí)豆珗@北端,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(公元1601年),樓高20米,為層甍三重擔結構,基呈亞字形,樓臺三疊,屋擔八角,三層共24個飛檐,酷似五只彩鳳展翅來儀,故名五鳳樓。
全樓共有32棵柱子落地,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,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,樓尖貼金實頂。天花板上繪有太極圖、飛天神王、龍鳳呈祥等圖案,線條流暢,色彩絢麗,具有漢、藏、納西等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,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寶和典型范例。
白沙民居建筑群
這里曾是宋元時期(公元10~14世紀)麗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,在大研古城北,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,中心有一個梯形廣場,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。民居鋪面沿街設立,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廣場,然后融入民居群落,極具特色。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發(fā)展為后來麗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。
束河民居建筑群
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,在麗江古城西北。束河依山傍水,民居房舍錯落有致,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。街頭有一潭泉水,稱為“九鼎龍?zhí)丁?,又稱“龍泉”。
青龍河從束河村建筑群中央穿過,建于明代的青龍橋橫跨其上。青龍橋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,橋東側就是四方廣場,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,同樣可以引水洗街。
納西古樂
納西族的音樂,除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詩歌舞三者合一的“溫麥達”、“阿熱熱”、“三多舞”等曲調外,還有古典的大型樂曲《白沙細樂》和《麗江古樂》?!尔惤艠贰穪碓从跐h族的洞經音樂和皇經音樂,相傳為宋樂,保留下來的只有來源于洞經音樂的那部分。傳聞原有漢族經文配唱,傳到納西族民間后,逐漸變?yōu)閱渭兊臉非?整個樂曲分為"神州"和"華通"兩個大調,并根據不同內容分為五十多個小調。
東巴儀式
納西族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向人為宗教過渡的一種宗教。多達30多種的東巴教儀式是納西東巴文化的主要載體,即用象形文字記載在東巴經書里的內容通過各種宗教儀式表現出來,并以宗教儀式傳承下來。
這些儀式力圖詮釋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矛盾,與納西族先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,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。其中《祭天》、《祭風》、《祭署》、《祭丁巴什羅》等是比較具有代表性儀式。
白沙壁畫
明清寺廟壁畫,就是著名的“麗江壁畫”或“白沙壁畫”。它是明代領主經濟繁榮,納西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,發(fā)展本民族文化的結晶。
這些壁畫分布在白沙,大研鎮(zhèn),束河,中海,漾西,雪嵩等村鎮(zhèn)的十多處寺廟中,是于明出至清乾隆年間陸續(xù)制作完成的。
白沙的大寶積宮壁畫,被認為是"麗江壁畫"的中心,保存得比較完整,是在明初至清歷時300多年的時間里陸續(xù)繪制完成的。
白沙壁畫對各種宗教文化和藝術流派兼收并蓄,獨樹一幟,融漢、藏、納西文化為一體,眾教合一,展示了藏傳佛教和儒、道等生活故事。